English

“假文凭”仍在买卖

1998-08-17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实习记者 徐菲菲 我有话说

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刺激了这一非法“市场”

制作趋向“集团化”“科技化”

有关部门认为要从“买方”“卖方”加以限制

今年年初,本报等媒体曾报道过北京大学附近街道上有人出售假文凭的情况。此后,有关单位对贩卖“假文凭”进行了查处整治。近日,记者到海淀区中关村一带采访,发现此类现象并没有被彻底制止。

中关村一带是有名的“大学区”,附近有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,依托高科技发展起来的电脑行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日益增多。目前,“文凭”又是衡量一个人素质、技能的最为公众认可的标尺,当某些人无法得到货真价实的真文凭时,便借助“假文凭”来骗取用人单位的聘用,以及满足自我。这是这一地区出现贩卖“假文凭”现象的一个根源。

记者在这个“市场”上看到的“假文凭”分为本科、自考、成教三大类,价格也有所区别:本科文凭一般价格为300—400元,其中清华大学文凭价格最高,为400元;自考、成教文凭价格在200—300元之间。记者装作要买文凭,与一刘姓和陶姓卖主先后攀谈,据他们说,他们的证件由电脑制作,备有钢印,并自刻公章,可以乱真,一般用人单位无法识别出来。所以,生意很火,每天成交量都在3000份左右。

据了解,现在,“假文凭”制作呈以下趋向:

一、集团化趋向。那位刘姓卖主声称他哥哥把任务安排给下属做,而陶姓男子也说上面的人把东西拿到他哪儿做,每份收取50元制作费。而且还透露,如果直接到他哪儿买,可以便宜100元左右。看来,这一“行业”的竞争也相当激烈。在街边,还可以看到抱着孩子的妇女,他们说都是全家出动,看见年轻的外地人就会主动上前询问:“要毕业证吗?”

这些卖主一般为外地盲流,没有正式户口,没有正当职业,“老乡”帮“老乡”,产运销分工,加大了打击难度。

二、高科技趋向。这一批活跃的“卖者”借助电脑手段制作的假文凭真假难辨。另外,他们还制作假身份证,有防伪标记,据称公安部门都难以识别。无疑,这样增大了城市的管理压力,那些靠“假身份证”停留在京人员也会对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增加压力。

“假文凭”为什么会死灰复燃,甚至愈演愈烈呢?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社会因素。如前所述,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于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,如果没有买方市场,作为卖方,“假文凭”无法生存。但这一现象的存在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。在某些省市,有人利用“假文凭”去当老师,亵渎了这一神圣的职业,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,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。“假文凭”的持有者也扰乱了正常的就业市场,使得“真文凭”的持有者无法实现自身价值。对于人才既是浪费,也是伤害。

那么,怎样限制这一现象呢,有关部门的看法是,应从“买方”与“卖方”两个方面入手:

一方面,用人单位不应只依据文凭去衡量某人能力;“假文凭”持有者也不要以为文凭是万能的通行证。同时,用人单位还应注意审查有关证件,“假文凭”还是有许多漏洞的。由于买主的文化水平相对有限,他们并不清楚某些大学的实际情况。用人单位只要多方仔细审查,是能够识别的。

当然,要杜绝贩卖“假文凭”现象,还应从根本上加大打击力度,各方配合,加强整治,同时应呼吁全社会对此提高警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